對於生活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嚮往,有人熱衷都市的繁華與喧囂,有人渴望歸隱田園的閒適與安寧。
太多的人對快節奏的生活,複雜的人際交往感到厭煩,卻依舊貪戀著城市的喧囂與浮華。
我們有勇氣奔向都市尋找慰藉,去很難拋卻一切去擁有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情懷。
所以,歸隱田園,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夢罷了。
圖源:電影《小森林》
但日本知名織品藝術家早川由美卻將這個夢變成了現實。
年輕的時候,早川由美是一名兒童美術老師,終日奔波于繁華的都市,漸漸的她覺得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“總覺得一個人孤零零的,沒有踏實的滿足感。”
26歲的她放棄了原本的一切,開始旅行,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度、尼泊爾.....熱愛手工織品的她也在旅行中見到了各國別具特色的織品布藝,她把喜歡的布料帶回了日本,尋找自己衣品的創作風格。
也是對手工藝品的喜愛,她邂逅了小野哲平,一個陶藝手工匠人,從此相識相知相愛,共度此生。
看見世界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有多渺小,碌碌一生,其實是在捨本逐末。
兩個有著相同的生活理念的人,由此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,他們放棄了便利的都市生活,搬到了深山裡,開始了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,而這一待便是二十年。
▼
剛搬到這裡時,只有一個破舊的小木屋,周邊雜草叢生,並不方便人居住。
小野哲平請了工匠師傅一起,用山上的樹木、泥土和竹竿,打造出了一個嶄新的小木屋。有妻子勞作需要的布藝工坊,也有自己做陶器的柴窯。
修葺完畢的屋子,整潔乾淨,簡單而溫馨,有著非常好的視野,推開窗便能看到遠處的青山,遍綠的梯田。
▼
“你織布來,我做陶”,兩位手藝人,在無人打擾的秘境,專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。
“我和哲平都是手藝人,在一起就像照鏡子”,也是如此,他們能理解彼此,可以彼此不交流的度過愉快的一天,也能一起探討手藝,探討美。
有時,你來我往,彼此合作來完成一件作品。
有時,就這樣靜靜地不說話,彼此做著自己的事,就很美好。
一針一線,解決了一家人四季的衣物。
開了自己的工作室,夢想和生活都不應該放棄。
孩子也在這山野間長大,瑣碎的農耕生活,他們卻過出了最美的樣子。
▼
哲平專心于陶藝,早川便利用閒暇的時間開始學著種菜,在門前開闢出了一塊小菜園。
做著飯缺了什麼食材,走出廚房便能摘得。
木屋也在悉心的照料下,鬱鬱蔥蔥,充滿生機。
除了需要日常主食,哲平為滿足妻子的願望,在家周圍種了許多果樹。
杏子、李子、草莓、枇杷...沒想到長勢都很好,一到收穫的季節,早川便欣喜地投入到摘果子的行列中。
“她喜歡的事很多,並且每件都做得有滋有味,活得很快樂。”
總是能想到新的玩法,吃不完的果實放入玻璃罐,釀成果酒。
漸漸地開始嘗試更多的東西,比如人工養殖蜜蜂。
不需要去城市購買,自己便可採集純天然的蜂蜜。
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耕田、織布、制陶,喂雞、劈柴、生火.....就在這平凡的歲月裡感知生活。
▼
對於早川來說,人生還有一大樂事,就是做飯,她喜歡為一家人去準備精心的美食。
一日三餐,食材來源於門前的小菜地,餐具是哲平燒制的不太滿意的瓷器。
將自己親手種植的蔬菜用於做料理,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幸福滿足的事。
有時家裡會來客人,需要準備大量的餐食,早川和哲平就一起早早起來,開始忙忙碌碌,卻也自在幸福。
越來越多的人嚮往他們的生活,甚至有年輕人特意來這邊拍婚紗照,邀請早川與哲平見證他們的愛情。
▼
在一起三十多年的光陰,彼此很少動氣,有一些不愉快,往往一頓飯後就拋之腦後。
柴、米、油、鹽、醬、醋、茶,這樣的日子太過於日常,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握住,但只有他們將這瑣碎的生活過成了藝術。
“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。”傾盡所有,換取一無所有,這又何嘗不是一種令人豔羨的人生。
▼
想起了日本的一位詩人高村光太郎,在妻子去世後獨自隱居山間七年,一個人開墾種植、做飯煮茶。大雪紛飛的冬日在小屋裡靜坐,鳥飛蟲鳴的夏日望著窗外山巒變色。
享受一個人的樂趣,也承受著一個人的孤寂,卻只為完成妻子智惠子的一個夢。
智惠子從小生活在鄉野,喜歡真正的自然,後來遇到高村光太郎便留在了東京,她曾說,東京沒有天空,想看真正的天空。
那時的高村光太郎卻沒能真正明白妻子心中所想,這也成為他一生懊悔的事。
後來,妻子病逝,他拋下一切來到山間久居,將山間生活寫成了一首首詩,每一句都仿佛是一位丈夫對妻子的喃喃敘說。
是誰來自山川湖海,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。兜兜轉轉忙碌一生,到頭來也許會發現人這一生最快樂的事不過是與愛人一同吃個早餐。
正如張曉風筆下 :樹在,山在,大地在,歲月在,我在,你還想要怎樣更好的世界?
不論在什麼地方過怎樣的生活,最重要的是找到那樣一個人,願意陪你看遍山河遊歷歲月。